当扎根乡土的非遗技艺走进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正在北京大学百周年大讲堂举办的“千潭映月:北京大学非遗传承与生态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非遗传承与当代创新的对话。
展览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策展思路,不仅汇聚山西剪纸、乡土绘画、夏布、刺绣、扎染、竹编等技艺,还讲述学术团队在田野调查中整理的传承人口述故事,立体展现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走入北京大学百周年大讲堂二层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山西民间剪纸作品。花鸟虫鱼、戏曲人物、生活场景……在“镂月裁云:剪纸中的河山印记”单元,剪纸中的世界古拙而灵动,诉说着黄河流域孕育的生活诗意。
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郭梅花所作的《寻访“剪窗花”的老人》摘录展板,吸引不少观众驻足翻阅。“他们是用心去创作,不光是剪,手、脑、心共同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一篇篇口述打动了很多人。千百年来,手握剪刀的民间传承人,执着地用剪纸刻画心中的美好希冀,用朴实的美点亮平凡的生活。
“当画笔触碰到泥土的纹理,当色彩晕染开田埂的晨昏,乡土便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远方,而是流淌在笔墨间的生活记忆和文化根脉。”这是“本源与自然:北京大学中国乡土绘画十人探寻展”单元的开篇语,带着观众走进浓烈而温暖的乡土画卷。
画里画外,都有故事。陕北贴窗花、江南鱼满堂、彝乡新农村、土家寿宴、侗族笙歌,一幅幅作品里,有山川大地、鸟兽虫鱼、风俗民情、时代气息。重庆忠县74岁的陈素英,过了古稀之年才有机会拿起画笔;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返乡青年陈美美,在乡土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浙江建德患有先天脑瘤的刘巧云以画笔为“舟”,拓宽了生命的广度……一个个“素人”画家的故事里,有发现美的敏锐心灵,有向往美的执着追求。
该单元策展人宋亮介绍,乡土绘画有三个特点:乡土气息、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艺术专业师生策划的展览,这一单元试图梳理乡土绘画的发展脉络和学术构建,希望观众通过画作去思考今天乡土绘画的变与不变,读懂“素人”艺术家用画笔书写的“乡土叙事”。
在“造艺生新:传统非遗的再生长”“匠心华彩:中华美学的当代探索”两个单元中,观众则能看到更多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案例。花眠艺术家居系列将苏绣和夏布融入屏风、茶几设计中,透着含蓄而流动的东方美;而普通的竹篾条经过巧手编织,竟然可以变成一件裙褶起伏的竹衣、一片纹理清晰的花瓣,尽显“形”与“意”。
展览以一个富于美学内涵的诗意名字命名:千潭映月。为什么以此命名?展览前言中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古人常以此描摹万物共生的境界:江河纵横,各有形态,而明月恒在,映照其上。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非遗实践者以独特技艺织就一幅幅承载地域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文化长卷。而那一轮明月,则象征着共同的文化理想与美学信念。”
诗意命名的背后,有着策展团队的学术考量。本次展览由“美遇东方·北京大学非遗传承与创新计划”策划,该计划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发起,汇聚非遗传承人、科学家、艺术家与高校师生,旨在以开放的文化视野,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迈向“动态共创”,让传统技艺成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力量。
展览总策划、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说,展览是一次新的探索,延续北京大学扎根乡土的学术传统,将非遗置于跨学科的文化视野中,注重产业融合和品牌传播,“从更大的意义上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挖掘,进一步梳理中国的艺术概念,从而建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