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在“外交官非遗盛典合作交流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光满机遇的历史节点,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变化融合。
他强调,在此探讨的主题不是百年的商务往来和贸易合作,而是一场由文化引领的、更深层次、更具有历史性的商务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桥梁,正是我们人类共有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在谈论商务合作时,更多的关键词是"成本"、"价格"和"市场",这固然重要,但今天更应该上升一个新的维度,"信任","共鸣"与"价值",而非遗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
为什么是非遗才能搭建一个近代贸易史上从未有过的商务合作?
魏建国称,答案在于非遗直抵人心,是建立商业信任的最高效途径。
可以想象一下,当中国的龙泉青瓷遇见法国法凡尔赛宫皇亲家具,当非洲的豪萨族皮革工艺遇见意大利的百年皮具专家,这不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跨越千年的工匠精神在隔空对话。更重要的是,销售的不再是一件冰冷的器物,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有灵魂的文化符号。
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情感链接,可产生的商业信任,远比一纸合同更加稳定牢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21年全球创意文化产品的服务贸易已突破2.25万亿美元,并且年均增速远高于普通商品贸易,这背后,正是文化附加值带来的巨大溢价空间。
接下来,魏建国通过多个生动案例,进一步印证了非遗在商务合作中的独特价值。
首先,中国的"景德镇"与欧洲的"奢侈品"。中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与瑞士等顶级腕表品牌合作,将薄如蝉翼、声如宏钟的陶瓷工艺应用于高端腕表的表壳制作,这不仅是材料的创新,更是将东方美学哲学注入了西方的精密机械表中,这款表一经推出便成为全球收藏家们的挚爱,价格不菲,供不应求,这就是非遗赋能高端制造的生动写照。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非洲的"肯特布"与全球的"时尚周"。加纳的肯特布,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充满象征主义的几何图案闻名于世,是非洲重要的非遗代表。如今,从纽约的T台到巴黎的时装周,我们都能看到"肯特布"的元素的惊艳亮相。据非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非洲时尚产业潜力巨大,仅手工纺织品一项,每年就有望创造50亿美元的出口价值,当欧州的设计师们将肯特布与现代裁剪相结合,他们打开的是一个充满异国风情和故事性的全新市场。
下面再来看一下,现在时兴的数字经济如何同非遗的IP相结合。
魏建国称,正在搭建的数字平台将利用VR/AR技术,让欧洲的采购商们可以“身临其境”地观摩中国苗族银饰的锻造过程,也可以让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实地参与"非洲部落的木雕创作,这种深度体验,极大提升了产品稀缺性和消费的忠诚度。据预测,全球文化遗产领域的数字化市场将在2025年突破100亿美元,这是一片充满想象的希望的"新蓝海"。
以上这些成功案例告诉大家一个清晰的趋势:未来的商业领袖必然是文化的读懂者和价值的共创者。
基于此,魏建国认为,我们搭建这个平台就是要做三件事:
第一,打造一个“文化翻译器”。
不仅要翻译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翻译文化背后的密码、美学、哲学和思想。让每一次商务对接就像今天这样,成为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
第二,构建一个"价值放大器"。
通过设计赋能,品牌赋能和渠道赋能,帮助那些"养在深闺"的非遗技艺,走上国际舞台;实现"从"工艺品"到"奢侈品"乃至“投资品"(像黄金那样)的价值飞跃。第三,开辟一条"可持续的新道路"。
非遗的商务核心是尊重与共赢,它带来的不仅是商务利润,更是对传统手工艺人的尊重与反哺,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这是一条有温度、有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合作的潮流不可阻挡。魏建国呼吁,让我们共同举起“非遗”这支神笔,以中国五千年的底蕴为墨,以非洲大陆蓬勃生机为卷,以欧洲百年匠心传承为砚台,共同绘制一幅“文化引领商务,商业反哺文化”的壮丽画卷。